江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 以文明乡风赋能“百千万工程”

阅读: 4 发表于 2025-01-03 13:36

 

“音乐党课”让党的声音深入乡村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文化新活力。    


百合镇坚持培育文明新风。图为参与“红棉积分制”的茅冈村村民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。

   

京梅村打造“蔡李佛拳”非遗特色乡村文化空间。图为京梅村一角。    


昌梅村深入挖掘冯如文化、华侨文化等打造乡村文化空间,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。 

   

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、德化人心、凝聚人心的工作;要弘扬新风正气,推进移风易俗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。

  当前,江门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,全面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(以下简称“百千万工程”),以文明乡风赋能“百千万工程”。

  从“艺术党课”到“音乐党课”,创新的“点单式”课程打破传统宣讲模式的束缚,让党的声音深入乡村;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,构建多元乡村文化空间体系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文化新活力;抓实村庄清洁行动,乡村风貌实现华丽蝶变……

  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(村庄清洁行动、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、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、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)以来,市委宣传部统筹协调,指导有关职能部门着力整治人居环境、优化农房风貌、“点亮”文化空间、发展乡村文旅、深化移风易俗,一幅村庄美、产业旺、文化兴、农民富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
  文/图 黎禹君 江轩

  A 扮靓乡村“颜值”

  “小村庄”实现“大变化”

  走进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,崭新的村舍错落有致,街巷干净整洁,房前屋后绿意盎然。从无人问津的小村庄,成长为远近闻名的热门打卡地,强亚村实现了华丽蝶变。

 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,人居环境整治是重中之重。近年来,以建设“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、长长久久”美丽乡村为目标,江门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作用,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。

  作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,开平大力攻坚农村环境“脏乱差”痛点,以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工作为主线,推进村庄清洁行动。结合风俗习惯、重要节日,组织开展村庄环境“大扫除”活动,通过“门前三包”制度明确村民责任,开平全市90%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,力争2025年达到100%。

  这是江门各地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
  每月15日,在台山市台城街道大街小巷,总能看到党员干部与群众手拿清扫工具,忙碌地清扫街道。香雁湖西三村村民小组长林泽球连续几个月发动村民参与村庄清洁,“希望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,摒弃生活陋习,提升文明素养”。

  自去年以来,台城街道将每月的15日定为“全民清洁日”,组织党员干部带头与群众一起深入大街小巷、乡村巷道开展全民清洁行动,通过凝聚党群合力全面提升村容村貌、改善人居环境,培育乡村文明新风,激发乡村发展活力。

  农房风貌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底色。

  在鹤山市古劳镇双桥圩,道路两旁共32间农房经过外立面微改造后,原来五花八门的广告招牌和外立面装饰不见了,换上的是融入了更多水乡元素的墙绘,特色圩镇风格进一步彰显。

  这样的案例,在江门还有很多。近年来,我市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房风貌品质提升,推动乡村环境与文化的全面提升,推动乡村秀出“高颜值”,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。

  B “点亮”文化空间

  “小阵地”释放“大能量”

  走进台山市端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,这里将农家书屋、侨史展览、人才驿站等阵地资源整合贯通,建成乡村一体化综合文化场所,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,每天都吸引不少村民、小朋友前来“充电”。

  在提升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方面,江门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统筹整合优势,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,以“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协同高效”的原则,上下联动、左右互动,让公共文化服务阵地“融起来”“活起来”。

  新会区大泽镇莲塘村则把村内的民俗建筑作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、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空间载体,通过对建筑本体进行保护利用,联合党群服务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,形成以点带面、串珠成链的文明创建矩阵,让村民的幸福指数在“家门口”就能“升级”。

  建设乡村文化空间,不是“独角戏”,而是“大合唱”。在此方面,江门积极创新投入方式,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共同参与。例如,在统筹各级各类帮扶资金的基础上,江门把农家书屋与旅游景点、乡村民宿相结合,发动爱心企业捐建“无负今日”书房42座,让阅读更具时尚感、贴近性,也将此前农家书屋有效运营的“难点”变成全民阅读的“亮点”。

  布局好乡村文化空间之后,如何破解“流量”不足难题?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,江门坚持做好供给“加法”,推动理论宣讲、文艺展演、大思政课等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,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空间文化服务。

  在江门,理论宣讲结合“文化+志愿”服务模式,大力推行“文化+理论”的宣讲形式。特别是在“艺术党课”方面,我市创新开发70余节“点单式”特色课程,线上线下累计开课700余场次,覆盖党员和群众超过151万人次。这一形式不仅让宣讲内容更加生动、易懂,也推动了理论传播深度和广度的提升。“碉楼下的党课”项目还荣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示范项目称号,充分体现了江门市基层理论宣讲的创新与成效。

  不仅如此,我市还搭建了“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”,通过“指尖课堂”形式实现了“一地授课、多地共享”的效能倍增,线上宣讲视频已推出100个,吸引了超过80万人次观看,推动了理论宣讲的全域普及。

  C 深化移风易俗

  “小切口”撬起“大文明”

  乡村振兴,乡风文明是保障;文明乡风,移风易俗是关键。

  婚俗和殡葬习俗的改革创新,正是推动乡风文明的关键举措。近年来,江门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中心,扮靓“面子”、做实“里子”,革除陈规陋习,推进移风易俗,为乡村全面振兴提色增亮。

  在江门,总能看到宣讲小分队深入村民家中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结合抵制高额彩礼、推进移风易俗等主题,为群众分析陈规陋习带来的负面影响,将“小故事”演绎成“大道理”。

  近年来,江门指导各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和岭南书院等各类文明实践阵地,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做好殡葬新观念、文明新礼俗的普及宣讲,通过政策宣传、案例讲解、利弊分析等“小切口”,在“家门口”广泛开展群众性宣讲,以“乡音土话”传递移风易俗新风尚。同时,推出“好人讲堂”“榜样新风行”等宣讲宣传品牌,组织各级好人模范参与录制移风易俗宣传视频,发挥典型示范作用。

  让每年清明节,都成为弘扬美德、传承文化、传递亲情的重要载体。为此,江门深化“我们的节日”主题活动,在这些重要时间节点,以“网上祭扫”“鲜花祭扫”方式,组织开展文明低碳祭扫活动。此外,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举办“古风雅诵话清明”“清明祭英烈”等移风易俗活动,引导广大群众厚植家国情怀、增强文化自信。

  如何推动移风易俗由“要我参与”转化为“我要参与”,将“村里事”变成“家里事”?

  江门将婚俗改革和殡葬改革要求纳入村规民约,着力革除高价彩礼、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等陋习。目前,全市1345个村(社区)全部依法依规完成红白理事会建设和村规民约(居民公约)修订完善。同时,江门大力推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“积分兑换制”,把红白事简办、孝亲敬老、邻里互助、垃圾分类、参加志愿活动等纳入积分范畴,助力培育良好民风、文明乡风。

  在恩平市恩城街道石联村,常态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,并设立“积分超市”、村级志愿服务队,广泛开展诚信家庭、小积分兑换“大文明”等活动,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、文明劝导、矛盾调解、应急抢险等各类公共事务,乡风为之一新。

  通过基层宣讲、主题活动、群众自治等手段,江门各地持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,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的一言一行。这不仅促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,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
  典型案例

  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

  打造“蔡李佛拳”非遗特色乡村文化空间

 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蔡李佛拳”发源地,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、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,走出了一条具有典型性、应用型和创新性的发展道路。

  打造文化品牌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。近年来,京梅村围绕蔡李佛武术文化,举办了一系列国际级赛事和盛会,逐步成为特色品牌,让蔡李佛武术文化走向世界,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和资源。

  在村容村貌整治与优化方面,京梅村开展“见缝插绿”工程,以“庭院”为纽带,打造“京上梅花年年开”文化IP。同时,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建设“口袋公园”并融入蔡李佛拳文化特色,鼓励村民建设个性化小菜园、美化庭院,形成特色美丽庭院,串联旅游景点形成多种旅游路线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高标准推进乡村道路建设,村道硬底化,核心巷道铺设青石板还原古村风貌。

 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经济的支持,而产业融合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。

  为此,京梅村促进研学与旅游融合发展,依托“蔡李佛拳”发源地优势推出乡村研学游点,吸引学校、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文旅调研。同时,利用蔡李佛非遗文化志愿服务队在节假日开展醒狮表演、武术培训等活动,吸引爱好者,形成集旅游、娱乐、产学研、餐饮于一体的完整第三产业链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

  开平市百合镇

  “三通一平”工作法助力村庄清洁行动

  近年来,开平市百合镇以村庄清洁行动为具体抓手,扎实推进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探索出“三通一平”工作法,即镇党委和干部政策通、村党组织书记民情通、村民小组长思想通、村情民意平稳有序,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,提升乡村治理水平,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荣获“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”“广东省卫生乡镇”等称号。

  百合镇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,实行镇领导班子分片包干到各村(社区)、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分片包网格、网格包户到人的工作体系,以省、市文明办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的工作部署为指引,层层压实压紧工作责任,形成工作合力,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、乱、差现状,确保村庄清洁行动取得实效。

  同时,百合镇坚持培育文明新风。一方面,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积极推动文明创建工作,如开展“我们的节日·元宵”主题活动,组织村“两委”干部走访入户,为困难户、困难党员、独居老人等送上节日祝福,营造了党群同心的和谐氛围。

  此外,该镇将美丽庭院建设作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、乡村振兴、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载体,围绕“居室美、庭院美、家风美”等扎实推进各项工作,打造出一批有成效、有特色、可复制的“美丽庭院”样板,以美丽庭院扮靓和美乡村,提升乡村的内涵。该镇儒东村荣获“江门市美丽家园示范点”、茅冈村和厚山村荣获“江门市百条红色美丽侨村”。

  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

  发挥人文特色优势 打造乡村文化空间

  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是“中国航空之父”冯如的故里。近年来,牛江镇聚焦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,依托昌梅村文化资源优势,通过优化乡村文化空间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,着力打造有特色、有品位的乡村文化空间。

  完善基础设施是乡村文化空间营造的关键点。昌梅村不断完善文化设施,加强对冯如故居等文物的保护,深入推进冯如故居片区升级改造,完善周边基础设施,打造以冯如故居、冯如文史馆等设施为基础的乡村文化空间。同时,依托文化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,不断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。

  文化传承创新是提升乡村文化空间品质的重要内容。昌梅村创新运营机制,通过成立昌梅文旅发展公司,积极挖掘本土人才资源,通过招聘乡村CEO、吸引人才回乡发展,发挥人才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优势,推动创建新型乡村文化空间牛栏咖啡馆等,有效提升文化空间品质。同时,通过开展文化培训、航空夏令营等活动,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,推动乡村文化空间品质提升。

  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。昌梅村深入挖掘冯如文化、华侨文化等,探索打造“冯如故里”文旅IP,推出特色文创产品,开发系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,推动文旅融合发展。“这不仅提升了昌梅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创业的积极性,也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”昌梅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梁富强说。

热点推荐

最新发布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