沂源传统文化之丧葬礼俗

阅读: 17 发表于 2025-01-17 19:28

 

自有人类出现,即有生老病死。世界之大,葬礼千差万别,各有礼俗。自古就有“隔里不重俗,十里改规矩”之说。不言皇亲国戚,大臣贵族,葬礼之重,坟冢之奢,陪葬之侈,耗资之巨,且说农家百姓,亦有“富儿不可穷葬,寒子也需讲究”之论。因为人之一生,“六十年前人吃土,六十年后土吃人;人吃土时土还在,土吃人时人去了”。人终须要死,一生一世,死后为大,葬礼葬法也因势、因时、因地、因人而异(宜)了。

白公事就当地而言,一般为一日(当然也有三、五、七日的),叫“当天公事”情况也分两种,一种是提前修好了寿坟,打下了寿棺,只安排葬仪,下葬即可。另一种是人过世仓促,事先无有准备,现修忙坟(指人去世后当天,急急忙忙修筑坟茔,叫“忙坟”),现打棺材的公事,当日公事就紧张一些。今叙后种。

病重者临危,先穿好寿衣,也叫“送老衣裳”,搭设灵床,安排“寿终正寝”的准备。死后先盖上蒙脸纸。搭设灵堂或灵棚,同时周正尸体,佩挂护身牌,以护其身。护身牌的写法很多,仅举一例。男用,正面写:“来时花红柳绿春风惊,去时好似黄叶落秋风。贤夫独占一席地,单人独骑去登程。×年×月。”反面写:“护身宝,放光明,佛爷面前讲得清。护身牌,念一遍,有吃斋来也行善。弥陀佛。”女用,正面写:“×门×氏修善人,年年月月诵经文。观音老母查好后,让俺过关登青云。×年×月。”反面写:“修善佛门天天开,金童玉女引进来。所有关口都通过,因为我有护身牌。弥陀佛。”灵床前搭设供桌,放置供品,安放“亡人×××灵位”竖写牌位。摆放长明灯(豆油灯),葬食罐儿(随葬用),烙一薄饼盖上,上插朱红筷子一双,随时添加供品于罐儿内。摆放香炉一个,安放烧纸的“老盆”,烧香燃纸,以祭亡魂。烧桨水的要烙“打狗饼子”,一岁一个,用线串起,袖入袖筒内,以便亡者“过狗山”打狗用。

召开由家庭当家人、家族负责人、村领导及“杠子头”(丧葬公事的外务总管)参加的家庭议事会,安排报丧、接待等公事诸多事宜:

一者逐一查记应参加丧礼的亲朋有几处,多少家,预计可来多少位前来吊唁的客人(当地方言:客kēi家)。

二者商讨公事举众共需多少人,包括扛马子、烧浆水、挑浆水、裁孝布、做衣帽、石匠木匠加小工、里柜(丧葬中内部事务的主事者,一般由家族内有德望者担任)、外柜(丧葬中对外事务的主事者,多为村中民间自发组织的红白理事会成员担任)、前往各路亲朋所在村庄的报丧人、青白瓷(安排伺候客人的桌椅、锅碗瓢盆的人,旧时农村一般这等一应用具都由村内邻里凑借)、厨师、指客(当地方言读kēi,指在丧葬事宜中迎接和安排前来吊唁的“客家”的专门负责人)、找阴阳仙(二指先生)的人选等,除里柜、外柜、指客等关键角色外,其他工作由哪些人去办比较合适。

三者研究和预计公事一日三餐,共需安排多少桌,找大厨子(厨房的主事者)商讨,共需青菜、肉、烟、酒、饭等一应招待用品有多少并列出清单,安排专人前去附近集市采购。找匠石、木匠作头(当地统称“作坊头子”,指匠人师傅)商讨,共需多少木料、砖、石、沙子、水泥等物料数量,如何筹料等。丧葬公事需要的孝布(白布)数量(多以尺为单位),并安排人员外出采购。招待所需物品及孝布所需资金,先由家庭出资操办。

四者杠子头配合里柜安排人员行动,凡是“烦”到的人,除特殊情况外,均需无条件参与期间各项工作,各负其责,尽心尽力,理念就是“公事大家的事,公事公办”。

以上各项依次铺开。报丧是件大事,出不得错,报丧人员手持报丧帖,又叫传谏子,由近及远(此处非指距离,而指亲族远近关系),按顺序报。如先远后近报是犯大忌的,叫报了“回头丧”,近的客家(客,当地方言读kēi,下同)是反对的。

亡者如是女性,“娘亲舅大”,到其娘家报丧是重中之重,一般以亡者长子前往娘亲舅家报丧,其他守灵,一人陪同,孝子一早赶到娘舅家,跪于门前,但凡有人发现,便帮忙敲门进去通报,或陪同之人直接进门通报,娘舅亲自出来迎接,甥则痛哭一番,稍留片刻,即刻返回家中守灵。舅甥之间嫌隙,关系不睦,或在其母生前不孝者,则舅迟迟不见出门迎接,跪着就跪着吧……

买菜购物的一早出发,进料施工的石、木工匠也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开始施工。坟地定点,主家孝子(亡者的儿子)在坟地用鐝(农耕刨地使用的工具)圈定位置,工匠才能破土动工。

丧礼以先烧“到头马”开始,叫“开丧”。在灵堂附近放置红色纸马一匹。附以衣物、柴草,点燃后,儿子为其“指路”。站在凳子上,手持秫秸秆,上插一路香,杆长与死者身高相等,叫指路杆儿,高呼:“×××西方大路!”三声,众喊“×××一路走好!”按序手捧纸挂哭到土地庙,为死者送第一顿汤(当地称“泼汤”)。纸挂的做法,一岁一张,来去各一剪,头夹一块秫秸,张张反卷,即成纸挂,最后还要插到坟堆上,叫坟骨朵。送汤又叫泼汤,次数按公事时间长短而定,有五顿、七顿、九顿不等。泼汤以挑浆水人在前,一头汤罐,一头箢子,途中不得换肩,换肩犯忌。泼汤路上,子女孝子为死去亲人,用哭声诉说出来,以倾诉心中之悲。但哭有三种,“有泪有声谓之哭,有泪无声谓之泣,无泪有声谓之嚎。”又有“儿哭一声惊天动地,女哭一声真心实意,媳哭一声虚喧冷气,婿哭一声驴驹子放屁。”当然此说法不妥。

泼汤,亡者子女及近亲侄男侄女等,以长子为首,循序排列队伍,到土地庙行指路、“送汤”、送马等的一种丧葬习俗。“长孙大于小儿”,泼汤时,长孙排列于长子之后,次子之前。长子若有女无子,则依次,次子或三子之子系为长孙。长子之子即使比次子或三子之子小,只要有子,即为长孙,其他岁数即使相比大一些,也不能争当长孙之位。

头顿汤送过,再后送汤,孝子要穿孝服,戴孝帽,腰系麻绳,这就是披麻戴孝之仪。手持哀杖,又叫哭丧棒。哀杖一般用秫秸绑起小捆而成,或用竹竿或柳枝做成。用白纸剪条,反卷缠绕哀杖。哀杖有多种,儿子及以下小辈高不过膝,叫膝下为子或膝下儿子。夫妻送汤,杖高齐眉,示夫妻“举案齐眉”,弟或妹为兄嫂送汤,哀杖要高过头顶,要穿孝服,称之为“老哥比祖,老嫂比母”。用鲜柳枝做的哀杖,送葬后要插在新坟周围,来年春,柳枝发芽,即成一片柳荫行,谁家柳荫行大,说明谁家后人人丁兴旺。

接到丧讯的客家,联络族人先后陆续赶来吊唁。外柜开始登历造册,记录村名、姓名、仪洋、茶食、大纸、香烛酒面、花圈铭旌等。共来几位客,多少里行客(当地同样读kēi,指前来吊唁,需要在灵殿前行吊唁大礼的重要客人),多少女客,登记造册,报入里柜,里柜按数让裁缝孝衣的人如数赶制衣帽孝服,以备行奠礼拜之需。外柜书写行奠牌位,竖写“待赐孺人×××奠位”,青布包好,安放奠桌之上。另摆放酒壶、酒盅、茶壶、茶碗、寿香、寿面,桌前铺设芦席,供行奠人跪拜之用。

外柜把客家带来的红蓝布书写铭旌、挽幛,横飘为旗,竖挂为旌,双幅竖挂为挽幛或挽联。铭旌一般为八尺幅,女、侄女用红布,孙女以下小辈用蓝布。铭旌右边靠上竖写对死者的敬称,中间大字四个恭挽之词,左下方用白纸条写敬献者谦称,姓名,叩或拜,鞠躬或敬献等。闺女家的铭旌,随馆入葬,用墨笔(毛笔)书写,其他客家的可用白纸写或用粉笔写即可。写法之多,学问之大,无法赘述。今举一例说之,以岳父、母为例,右上写“大泰山岳父翁×大人讳××享年××岁寿终之铭旌。”中间写“泣仰冰清”四大字,左下纸条写“愚婿×××拜”。岳母,右上写;“大阃范×孺人岳母×老太太享年××岁寿终之铭旌”,中间写“坤德流芳”,左下写“愚婿×××顿首拜”。其他铭旌据情而定,按称而写。

行奠开始,指客按照先娘舅家,再闺女婿,再众客家的顺序和人数当众公布。然后,领孝子依次领客行奠,孝子跪拜,按指客之言每谢一叩首。指客以震撼而粗大的嗓门喊:“孝子谢亲友的风霜劳苦,一路奔波理应一谢,谢客家的大纸、茶食、仪洋、香烛纸马、寿酒、寿面、花圈、铭旌,一切厚费增光理应一谢,为父(母)之颡再叩再谢。”再按次领行奠客行奠。指客喊:“孝子撒升(发孝衣孝帽),孝子领×府的几位行奠客灵前祭拜,理应一谢,为父(母)之颡再叩再谢。”孝子领客家的铭旌、茶食等回,指客灵堂前喊;“候客哟!”灵堂内大声痛哭,以渲染行奠气氛。客至奠桌前,恭敬肃穆而立,按应该行的奠礼数行“四拜礼、八拜礼、七星落地,三跪九叩,大拜二十四拜”等礼。客至桌前,指客喊:“烧香!暖茶一盏三奠!轮酒一杯三奠!寿面一碗三奠!”祭者配合指客喊声,作行奠的动作,奠后要发出“哀”声,以示悲痛。指客喊:“请啊!请啊!客有里行!”祭者躬身进灵堂,参灵叩首悼死者,瞻仰遗容。所有行奠客都依此程序参与行奠仪式。

里柜按外柜登记的客人到位人数,通知厨长及青白瓷,安排好酒席桌数,壶瓶酒盏、茶壶、茶碗、盆碗筷子、桌凳马扎一应配全。八人一桌各就各位,冲茶续水,准备开席。指客喊:“各位客家听我说,八人一桌先坐下。喝着茶、唠着嗑,坐在马扎歇歇脚(当地读音juē)。抽支香烟聊聊天,酒菜马上就上桌。也许淡来也许咸,也许菜里没放盐。要是吃着不美口,恭请客家多包涵。”此时,重要的一顿“泼汤”开始,长孙及小辈扛起铭旌在前,所有里行客均应参加。此顿“汤”,哭行的队伍浩浩荡荡,慢慢前行,儿孙哭声哀恸,女辈诉声连连,一把鼻涕一把泪,村内外族人等观看者,无不为之感染落泪。看送汤队伍长短,孝子多少,充分显示“饭前一顿汤,人丁显兴旺。”然后开席。饭后,除里行客外,其余客家返回。

此后,安排看坟、翻棺,这是死者女儿必备的礼仪,拿上烟、酒、菜、礼金去墓地看所修之坟,烧香燃纸后叩头致谢,再给工匠叩头,谢工匠的辛苦并付以看坟礼。随后,指客喊:“上头钱,下头钱,祖祖辈辈向下传。传出文官治天下,传出武官保平安。文官武官府上有,祖孙富贵永流传。”棺材上好底后,等女儿家来翻棺,方法同看坟,即谢木匠师傅的辛苦。然后,才能翻过棺材,再加工上细。以上做法即为看坟、翻棺。

席散之后,为亡者送盘缠。事先找好娘舅家子侄一人,女婿或侄婿一人,叫“扶老客”,共扶亡者长子,盘托亡者奠位,口说:“××请你赴席去了!......”去土地庙前拖纸挂,扶奠位于奠桌上,再行奠礼,奠礼同前,孝子也行奠礼。然后将奠位放在事先备好的纸马上。马上已放好辔头,钱褡裢。褡裢一边写“随手使用”,一边写“升仙堂记,×年×月制”,内放一日来“老盆”中所有纸灰,分装纸包,即是“钱”。纸马周放铺草,马上放死者衣物几件。点燃后,孝子“指路”,要用原指路杆、指路凳子,两样物品不得更换,喊法同前。指客念马牌,马牌写法很多,今举一例:“×省×县×镇×村,亡人×××,自置白马一匹,鞍辔(pèi)俱全,内有金银财宝,路遇险关要隘,不许强神恶鬼争夺,如有劫夺者,依法送与阎居,严加究之!”念完马牌,按倒马头烧化,即示死者“福寿全归”,“驾幡雷音”了。

挑浆水人要提前剪好圆形、中有方孔的卖路钱(不同于旧时土匪拦路时称的“买路钱”,意指死者将路卖掉,从此永远不走了)若干,编好五谷囤,备下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、豆类五谷各一点,放在一起。连同土地庙前留下的纸挂,灵床前的长明灯、葬食罐儿,放在浆水挑儿的纸箢子里,以备拉棺送葬用(将棺材放在架子上之前的一段,从灵堂用绳背出棺来即为“拉棺”。放在架上,抬起后走,即为“抬棺”)。

送盘缠仪式结束,就开始拉棺送葬。先将死者尸体装棺入殓,端正得当,将生前所许愿望,写清“亡人之愿,身死愿休,众家神灵,概不追究”字样,装入亡者衣袋内,然后子女为其洗脸净面,盖棺定钉,罩上棺衣,撒上“麸”子,以示为后代撒“福”。古时讲究盖棺定钉由娘舅砸最后一锤,亡者子女若在其父母生前不孝顺,这一锤便很难“落下”,娘舅的“权力”在此时显表,确是对孝敬人伦的一种制约,即为“盖棺定论”在民间的来由罢。

抬棺者用粗绳将棺抬出灵堂,放在事先绑好的架子上,抬棺者就位,准备拉棺。薄皮棺材需八人抬,厚皮棺材适当加人。有十六抬的,二十四人抬的虎头架,三十二人或六十四人抬的八仙架。“横六”的香柃木棺,“十二圆花”的柏木棺材就需三十二人或六十四人抬了。人多抬棺,一是分担重量,二是显示仪式气派。

孝子(女孝子不送葬)跪前,抬杠上肩,开始“拉棺”。杠子头拖长音调大喊“起……棺……”,或“前后哇……”,众人一同“唉(ei四声)……”的一声,棺材被稳稳地抬起。与此同时,扶老客摔碎老盆,挑浆水的猛撒一把卖路钱,棺材大头朝前小头在后,缓步前移。杠子头站在架上指挥,棺材上放碗清水,一路上不得撒出来,以示拉棺稳当。杠子头随地形路况,棺材走向,平衡稳当,及时指挥发令,如“脚下不便啊”“慢走慢调啊!”“前(后左右)边的盘盘腿啊”“前(后左右)边的高升起来啊”“里(外)两搡啊”“里(外)登空啊”每一令出,抬棺人随应“唉!”的一声,抬到墓地,水碗外不得洒水为宜。听到“前后平稳啊!慢慢落地啊!”抬杠方可下肩,棺架落地。

旧时,死者如是吊死或其他自杀、他杀等,是为大凶,为图吉利,拉棺抬起的那一刻,杠子头在棺材架子上将一活着的公鸡,一刀将其鸡头剁下,手持公鸡,散鸡血,口中大喊“起棺”等令,众人应声震天,气氛相当的凝重肃穆、庄严威仪。

到墓地后,孝子依次拿纸点燃,从坟坑中走一趟,名曰“温炕”。放入长明灯,葬食罐(上边筷子拔出扔掉),五谷囤,然后用绳将棺缓缓放下。孝子跪在坑边、五谷囤前,挑浆人把五谷从孝子头上慢慢撒下,边喊:“孝子添仓”,众喊“万石余粮”“满了吗”“满了!”儿子几次,按序撒,名曰“添仓”。孝子拿锨铲土站在坟“小头堵”向“大头堵”扬土(修筑的坟坑有大小两头堵墙,当地习惯叫“大头堵”和“小头堵”),土不要多,做做样子即可。边铲边扬,众喊:“一锨高一锨,辈辈出高官!”“满了吗?”“满了!”“轻轻锄(铲),慢慢扬,代代都出状元郎!”“满了吗?”“满了!”,孝子站在小头堵外,铲土向大头堵方向扬土,称为“添土”。之后,孝子将往来的柳木哀杖在坟周插下,按撒过卖路线的原路,脱掉孝服回家。

回家后,盘内放热豆腐一块,上插珠红筷子一双,每人从中间挖一口吃,名曰抢“福”。举众人(修坟埋坟的人)盖好暗石,堆土成锥状,插上纸挂,也按原路返回,路上用灵堂内铺草,点燃火堆,举众人用火堆烤烤工具,然后跳过火堆,叫去去晦气,准备吃晚饭。

拉棺下葬完成后,外柜结账,全部奠仪礼金点清,历本账目结准,一应客家增光物品点清缴里柜。如再来礼金,由里柜或主家登记。

晚饭晚宴也要讲究,四菜之后,指客领孝子为举众人“泫(音xuān,当地方言,假代用字,指倒酒、敬酒)盅”敬酒,以表谢意。指客喊:“孝子谢石匠,谢木匠,里外柜,青白瓷,谢厨房,谢一切举众人的辛勤劳苦,理应一谢,为父(母)之颡重重再谢!”孝子每谢一叩头,完毕即回。杠子头拿钱让石木匠、各司机收工钱、车费等。饭罢,众散,当日丧事算完成。

三日内孝子家用白布裱衣裱鞋,以示持服。三日要去圆坟,即送在家亡人灵位归位。众孝子着孝服、穿白鞋、端牌位、置祭品、纸码香锞去墓地坟前摆供桌、上供品,放牌位于桌上燃香供奉。众人用锨将坟再堆再圆,安放临时供桌、石碑、坟堆小围石砖墙。然后,众孝子每人各拿几路香,绕坟左转三圈,右转三圈,边向坟堆上插香,边说:“爷(当地对父亲的称呼,爷即是父亲,爷爷即祖父)啊,或者娘啊,我来给你踩(当地读音chǎi)天井了!”多遍,即为“圆坟”。之后,将牌位放在纸上烧燃,痛哭一场即回家,女、侄女、孙女不得回老家,应脱孝衣,从墓地直接回自己家。

众客家凡是烧着纸(意指按血缘关系远近,能够有“资格”或理应为亡者烧“七日”纸的亲戚)的直系亲属,回家后准备做白鞋,做孝衣,筹备供品、祭物,按烧纸的事先通知,如期赶赴墓地坟前。家中将纸扎物品如楼台、房舍、一应家具、酒盅、碗筷、鸡、牛、轿车、摇钱树,金、银、米、面山等,摆放坟前,再写奠位,供上桌案。安排行奠大礼,指客参与,其程序如前,之后再痛哭亡者一场,烧化扎彩,回家吃饭,此即为“烧纸”。但一子不能烧一七,二子不烧二七,以此类推。也叫“烧五七(无期)”纸。这种烧纸祭奠,以后还有百日纸、三年坟、十年坟之礼仪。当地有“五七三十五,亡人才知自己入了土”“短五七,长百日”之说,即五七纸,要在35天之内烧,所谓早日“入土为安”,而百日纸,则可在百日之后,择吉日烧纸。“十年坟,九年上”,算法为亡者去世当年之日算起,满九年那天算为“十年坟”。

烧纸后,还有“谢纸”。发谢帖、张榜谢、登门谢等形式。举例“集市谢”:指客领孝子去集市谢纸,指客喊:“众家客官,买卖铺户,众邻好友,今有×村×门×家因父(母)×××于×日因病仙逝,蒙众位纳资助丧增光吊唁。理应谢,回汉两教,僧尚两道,五行八作,三教九流,有付不到的人情,没有谢不到的旨(纸)意!”众孝子叩头,然后各铺户摊位叩谢,这就是集市“谢纸”。发谢贴,红纸具名,发至各家,以示感谢。谢帖规矩及模式,据情而定。张榜谢,写好榜首,中间按顺序写付人情的所有姓名,也可写礼金数额,后写榜尾,写上日期,大街显眼处张贴,以示答谢。张榜谢时,一般在天不明时张榜,张贴完毕,孝子对张榜叩谢。

“孝子三日不如人,街上见人就跪门”,旧时,孝子在本村向付过人情、资助丧葬的外族村人,需逐门逐户跪谢,直至人家发现孝子来跪门叩谢,出门将其扶起,再去下一家,所谓“集市谢”,类似此种情况。张榜谢,代替了上门叩谢。

谢帖,一般发给外村的亲戚朋友。贴首居中大字号一“谢”字,由右向左,格式纵向书写。内容以亡者为女性,其夫与婆婆具在为例,以亡者之夫名义发谢帖:

今有××村×××(姓名)之妻×氏因久病医治无效,于公元××年××月××日(农历……)××时病故,享年××岁,居丧之时,承蒙亲朋好友躬临吊唁,惠赐赙金,隆情厚谊,存殁感激,本应令子等一一登门叩谢,然其重孝在身,不便前往,尊奉慈母之命,谨呈此帖以表谢忱。

返 服 ×老太太 抆 泪 拜

本期生 ××× 抆泪鞠躬

哀 子 ××× …… 泣血稽颡

(依长幼辈分次序排列,基本居于“谢”字中间位置,长子居中,其左为次子,右为三子。长孙亦列居中位置。“哀子”,即为父亲健在,亡者为母,如母健在,亡者为父,则称“孤子”,父母双亡,后亡者居丧之时,则称“孤哀子”)

期服侄 ××× …… 泣血稽首(或泣稽颡)

功服侄 ××× …… 泣 稽 首

缌服侄 ××× …… 稽 首

小功服侄 ××× …… 叩

期(读音jī)服侄,即一个祖父的二服堂叔兄弟。功服侄,即一个曾祖父(当地称“老爷爷”)的三服兄弟。缌服侄,即一个高祖父(当地称“老老爷爷”)的四服兄弟。小功服侄,即一个天祖父的五服兄弟。

以上各环节,如有吹鼓手、炮手配合,那凝重、庄严、肃穆、沉痛的气氛和感受,更令人震撼了。至此,一场丧葬礼俗结束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网络通信的应用,出行交通的方便,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,中间省去了多少环节和时间。政府倡导丧葬改革,移风易俗,重养薄葬,实行火化、公墓,加之民众生活节奏加快,如此繁杂的丧葬礼仪早已淡化。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热点推荐

最新发布

友情链接